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兵临佐渡_天唐锦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兵临佐渡

第(2/3)页

要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哪怕隔得再远,也有信心会有一日再回来这里。

  这是源自于强国的自信与贪婪,区区新罗尚在百济与高句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永远也无法拥有这等眼界和胸襟魄力……

  房俊则立在窗前,远眺北方陆地。

  此时天气晴朗,望着陆地依稀可见的起伏轮廓,房俊久久矗立,一言不发。

  出了对马海峡,南边的陆地便是下关,春帆楼所在之地。

  但凡是个中國人,无人不知春帆楼。

  正是在此地,李鸿章代表清廷签署了令没一个国人痛彻心脾的《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割让了台弯,赔偿了两亿两白银。正是靠着这笔赔款,倭国一举奠定国内的工业基础,成为新兴的工业强国,开始全力踏上穷兵黩武侵略掳掠的****之路。

  后世很多人崇尚倭国,认为他们更文明、更发达,殊不知着看似光鲜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國人的血泪之上,没有在中國人身上敲骨吸髓,哪里来的所谓的工业强国?

  这里是华夏的耻辱,更是李鸿章的一生之耻辱,后人将这口硕大的黑锅丢在李鸿章的头上,着实不公。

  对于李鸿章的其人其事,历史自有公断(注意,不是历史书)。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体制之内,恐怕已经不会再有人能够比李鸿章做得更好,他不应被后人唾骂,而是应当被牢记、被尊敬。

  反正房俊是极其佩服的,受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此后,他出使欧美各国途经横滨,当时需要换乘轮船。由于摆渡小船是倭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让其蹒跚而过……

  当年李鸿章奉父命入京应试时,兴奋至极,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的诗句,志得意满,豪气干云。而当他临死之时,写下的却是“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一生荣辱,最终蹉跎。

  房俊强抑着靠岸登陆的冲动,指着远处的陆地说道:“将此处标注于海图之上,日后若有闲暇,定然到此一游。”

  自有文书佐官上前于海图上标注。

  一旁的金法敏一头雾水,心忖这等荒凉之地,顶多有一二渔村,皆是穷苦之民,有何游玩之趣?这位大唐的侯爵阁下位高爵显,但行事却诡异蹊跷,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船队沿着靠近陆地的航道前行半日之后,航道上暗礁潜流越来越多,行船越来越险,不得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