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蝉?螳螂?黄雀?扑朔迷离!_大唐逍遥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章 蝉?螳螂?黄雀?扑朔迷离!

第(2/3)页

牵连到参加的人数,所以即使在尚武的古代也是要通过审批的,类似于现在填表格的形式,比如参加的日期、有哪些人参加、大约需要多少人,通过有司(注意这个词,类似于现代的“有关部门”,所以说现在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是大有来头的,历史有之,并非现代独创)审批、备案,然后你才能去。

  自个手下的大将们都出去透透气了,李二很羡慕,就盘算着将洛阳行宫重新修缮一下,等自己闲下来了,也去乐呵乐呵。决定了就去做,李二也没打招呼,就在晋宇带狮子回家的那天(史载六月乙卯,即二十二日)悄悄地派兵去了,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于是就有那大胆的跳出指责李二了。

  这个人不是唐太宗比作镜子的魏征,而是一个史书上记载极少的人物——张玄素!

  张玄素当晚就听说了此时,第二天一大早就上奏了,李二看后很生气,因为张玄素这娃太耿直,写的那些话很不留情面,而且指责修缮洛阳宫的事情根本不在张玄素职责范围之内,于是乎,李二就怒了,让张玄素当庭陈述一下,其实李二是想着让他读出来,然后指明这不是他该管的,这做法未尝没有用皇权逼迫其认错的意思。

  当时张玄素的职位是侍御史,职责范围是: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农民起义等任务,管的确实挺宽,但就是管不到皇帝!哪想到张玄素有点彪,愣是当着众臣的面直诉李二的错处,一点情面都没留。张玄素上来就问李二:陛下说修缮洛阳宫是为了巡行洛阳的时候有个住的地方,那微臣想问一下,您这巡视日程定了吗?

  这巡视当时来说是件大事,跟历代帝王封禅差不多,都要提前做准备的,李二提前也没跟自己的小弟打招呼,只能无奈承认没定。

  张玄素这下子来了精神,你丫的没定就敢先去修缮?这是你作为皇帝的首要任务吗?突厥刚刚平定,前些日子商定的要盖碉堡楼子您还没开口批钱呢,利国利民的事情您说没钱,给自己盖别墅了,您就有钱了?汉高祖刘邦您知道吧?当年他为啥从洛阳迁都长安?还不是因为洛阳的军事位置赶不上长安?打次猎而已,住不了几天吧?修的富丽堂皇的干啥?难道再迁回去不成?再说杨广当年修建宫殿的时候,您小弟我是亲身经历过的,宫殿的木头都是从远处运过来的,两千个劳力才能拉动一根巨木!开始的时候用木头当轮子,走不了几步就摩擦起火,于是改用铁毂辘,可那木头太重,走出二里地去就坏了,不得不单独增派人手拿着铁毂辘随时更换,即使这样一天也就走二三十里地,一根巨木就要花费几十万劳力!这才光一根木头,其他的花费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要花多少吧?您当年带着兄弟们打下洛阳来是怎么做的?碰到隋朝宫殿就烧吧?这才不到十年!以前百姓厌恶的您怎么又要做了?难道要民怨载道吗?况且现在朝廷的国库根本不如隋朝丰盈!你要是非要修缮,那就是走了杨广的老路!等着百姓造反吧!

  李二听了那个气啊,恨不能一巴掌扇死这不给他留脸的小弟,李二咬牙切齿的问道:行!你小子行!你小子说我不如杨广,那根夏桀、商纣比起来呢?

  张玄素经历杨广、窦建德、李渊,再加上李世民,也算是四朝老臣了,如果这次李二听不进去,那自己今天就要交代在这里了。张玄素看李二这样子,知道自个老大没听进去,当下心里也忐忑,叹口气说道:夏桀、商纣当年的地盘才多大?秦始皇地盘大吧?人家就给自己修了一个阿房宫,这旧址还在长安边上呢,还不是被焚之一炬?这是为啥?还不是因为民怨吗?老大,小弟恳请您好好想想。

  李二寻思了一下,也是这么个理,秦始皇这么牛逼,还二代而亡?相反人家汉高祖可是传了好几代,叹口气,说道:唉,我考虑不周啊,差点犯下大错。

  可李二脸上还是有些挂不住,转头朝房玄龄说道:我以为洛阳地处大堂中央,四方朝贡路途均等,想为让老百姓便利一点来着,所以才派人修建。刚才玄素说的有道理啊,修缮洛阳行宫的事情就撇下吧。以后即使有事要去洛阳,住帐篷也不碍事。

  房玄龄抓住机会建议道:老大,其实想让百姓交通便利也不难,那水泥就不错,晋归唐庄子上用那玩意修了段路,结实的很。

  李二现在是从善如流,大手一挥:准了!兄弟们呐,咱一起创业不容易,可老大我犯错,只有玄素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以后你们有事也要直说才行。

  魏征可不傻,这种很犯忌讳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但不代表他不做些什么,遂站出来说道:玄素的话有回天之力,一个有博爱之心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犀利的话。微臣佩服!

  李二还是从谏如流,大手一挥:张玄素表现不错,看赏!二百匹绢!以后兄弟们都要向玄素学习!

  李二的众小弟山呼万岁,退朝。李二可算记住魏征那句话了——张玄素的话有回天之力!从此张玄素沉寂了十来年,直到李承乾调皮不堪时才复出,你小子的话不是有回天之力吗?替老子教育儿子去!魏征给张玄素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坑,你小子不是能说吗?跳进去吧``````(以上描述语言改动较大,但表达意思与史书大体一致,图一乐子,勿喷)

  要说魏征,史书上以正面出现次数较多,功绩彪炳,无可非议,但私底下别人看不到的就不好说了。他本来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多次建议李建成杀了李二,可李建成心软,没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结果``````

  魏征很识实务,李二也需要这么个人,于是乎一拍即合,相处很愉快。到了贞观中后期,一切变得扑朔迷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