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旧日光阴(22)三合一_敛财人生[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10.旧日光阴(22)三合一

第(3/3)页

      人家说了,可以选四十个学员出来,他们上课。为期三个月。

        那行吧!三个月就三个月!学会了那也是咱的财富。

        那就学吧。

        四十个学员是吧?

        行!培训班二十九个,再找十一个就凑够了。

        可人家又说了:不行!得是一线的工人,要熟悉操作流程。这些人都不是一线的,肯定不行。

        四爷就跟赵平建议:“他们上课少不了翻译,我们跟在边上,做翻译,也是一样听课。相当于他们多教了二十九个人。”

        也对!

        一天工夫选拔出四十个人出来,人家八个人每人带五个学员,手把手的教。

        这个效果自然是很好。

        终于觉得有点靠谱了。

        林雨桐做了第二组的同步翻译。人家专家讲一个知识点,她给翻译一个知识点。

        很快,林雨桐现,这些人讲的都像是说明书上列举的东西。只有怎么操作,但为什么这么操作,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人家都不说的。

        而且,不管讲什么,笔记本是不许带出教室的。

        这是人家的规定。

        车间的工人嘛,文化程度都不高。很多只能说不是文盲而已。就是这种程度,又是无实物只看图的理论教学。不管是翻译还是学员,都是一脑袋浆糊。

        翻译人员基本能听懂,但他们本来不是一线的工人,对设备这类东西陌生的很。想象不出来怎么操作。而学员呢,要是有设备,许是一说,他们都能懂。但现在只这么看图解说,对不住,听不明白。更何况这里面也不是每个翻译都足够专业。翻译内容上肯定也有些出入。

        学了两天,人家一考试,完蛋了,全考糊了。

        厂里领导跟人家保证,一定会端正学员们的态度,叫他们好好学。于是晚上私底下开会,“你们怎么回事啊?你们知道国家请几个专家回来有多难吗?你们知道……”巴拉巴拉巴拉的,没完没了!

        可就是再怎么教训,听不明白就听不明白。

        有人就说:“叫我们把笔记带出来也行啊。”

        人家肯定是不答应的。

        林雨桐就觉得这些专家有些故弄玄虚,又不是讲原理一类的东西,只不过就是说明书,还有维修保养手册,怎么就不能带出来了。

        四爷却说:“那是你不懂这一行……”只要有图纸,就能给复制出来。哪怕没有核心技术,可只要知道原理,离攻克它就不远了。

        而一一五生产的都是跟军械有关的零部件,人家把控自然是严格的很。

        四爷就算是学过机械,可不叫看图,不叫看实物,那也没辙。

        于是,把人都召集起来,干什么呢?

        偷师!

        每个专家讲的,侧重点都有些不同。需要把这些都整理起来,形成系统的东西。

        第二天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动了心眼了。身上装几页白纸,把白纸垫在笔记本的第二页。笔记本写满一页,就偷着把垫在下面的白纸抽出来,翻一页,再换一张白纸。

        白纸上会留下印记,用铅影涂过去,就清晰可见了。

        当然了,白纸能顺利的带出来,得需要翻译们协助。学员是不许带一片纸出去的,但是翻译却不会检查的那么严格。

        晚上,人家专家的业余生活很丰富,苏瑾那些带着人跟专家联谊去了。

        四爷和钱思远这些对技术懂的多的人,就留下整理资料。然后晚上过了八点,再从厂里借个办公室,挤在一起,重新学一遍。

        吃的最透的就是四爷了,他就是教员。这课有时候会上到晚上十二点左右。

        赵平带着洪刚这些厂领导在门外偷偷的看:“都说我宝贝咱们这些翻译人员,看看!没白宝贝他们。这不……效果出来了吧。”

        效果不止是出来了,而是非常好。

        等到安装设备的时候,不需要那些专家多指导,这些学员就能将它准确的安装起来,并且通过测试。

        赵平还问四爷:“这东西……能复制吗?”

        “有些工艺咱们达不到。”四爷说的比较客观,“但是……原理就是那么个原理,想要仿制还是行的。”

        复制和仿制,一字之差,意义可不一样。当然了,出来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

        但只现在来言,能仿制,这就很了不起了。

        赵平起身将办公室的门关了:“果真能仿制?有几成把握?”

        “八成。”给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

        赵平的眼睛都放光了:国内要是能自己生产这样的生产线,这不光是能自产自销,关键是还能出口一些国家换外汇。“这个事情,我要先汇报。”

        当天汇报,当天就给了批复。

        允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试生产。

        这些专家,并没有留下来工作,在这边的运行一切顺利之后,去了别的厂子。具体是哪里,这个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再流转回来,这也是个未知数。

        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因为专家所带来的这股子风潮总算是过去了。

        一切都回归了平静。

        那些学员,都成了各个车间的骨干。而这二十九个翻译,也做了一些工作上的安排和调整。

        四爷和钱思远筹备一一五研究中心,四爷任主任,钱思远任副主任。

        苏瑾这样的,直接被提拔到厂办去了。这里主要负责一一五的日常工作事务,比在宣传科可好了太多了。

        林晓星被安排在了人事处,这地方职权大,又清闲,比当个小小的广播员可好多了。工资都提了一等。

        林雨桐呢?财会科不舍,说什么都不放人。

        不放人就不放人吧,提了个副科,又在工会给挂了一个职位。

        算是都小小的进了一步。

        好些人都羡慕呢,说你看人,这就爬上去了。可真爬上去的人,未必就高兴。

        为啥呢?

        那些补助没了。

        奶蛋肉粮菜,各种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补贴足够用了,可以把工资都攒下来的。如今没有这些了,一时之间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

        等到丹阳能蹦着字往外说话了,也会走路了,厂里就通知了,说都抓紧时间,去派出所,登记户口,领取户口本。一定要抓紧,户口本这东西很重要。以后没有户口本,就只能去买高价粮食。

        然后得到厂里开证明,证明家里有几口人,都分别是谁谁谁。

        四爷忙着呢,是林雨桐去的。

        去了也没排队,就直接给办了,因为坐在办公室里忙叨的是自家大哥——大原。

        怎么也没想到,他被分到户籍科,成了户籍民警。

        大原把林雨桐的证明收了,就从抽屉里把早就写好的户口本拿出来了递过去:“先回去吧,改天再去看丹阳。”

        被围堵的里三层外三层的,是挺忙的。

        如今的户口本没有什么塑料的封面,就是土黄色的一本小册子,封面稍微有点硬度,上面就三个字——户口簿。

        然后里面也不要什么照片,就是手写的名字,以及性别住址工作单位等等的信息。

        别的,就没有了。

        晚上给四爷看,叫他一下子给想起来了,“……还没给丹阳照相呢。”

        于是,周末的时候,两人拉上老太太带孩子出去,照相去。

        叫人家先给老太太照了全身相,再叫她抱着孩子照一张合影。照完了老太太又说:“给我再照一个半身的。”

        林雨桐就明白了,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为百年之后的事想想。

        想照,那就照呗。

        给孩子照了好几张,又补了一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才从照相馆里出来。

        路边有那种为抗m援朝捐款的捐款箱,老太太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塞了进去。自从号召为前线捐款买飞机大炮以来,老太太的零用钱,每月都捐。

        “又担心我二哥了吧?”林雨桐搀扶着老太太,问了一声。

        能不担心吗?

        那炮弹又不长眼睛。

        说着话,正走着呢,兜头就碰上了两人。

        正是范云清和洪刚,范云清的怀里还抱着一个瞧着都三四个月的孩子了。最近半年,范云清请了假了,去范家安胎了。不怎么见人。什么时候生的孩子,林雨桐都不知道。

        这会子碰上了……挺尴尬。

        洪刚笑了笑:“也来给孩子照相啊?我们也一样,孩子满月了,来照张相。”

        这明显不是才满月的孩子,只怕是照‘百日照’的吧。

        四爷点头,算是示意,“你们忙吧……”

        要擦肩而过了,范云清却叫老太太:“……娘……”叫完又改口,“大娘……”

        老太太点点头,却没应答。

        范云清赶紧问:“大原是在派出所工作吧?我还说一会子去找他……”

        林雨桐就明白了:户口登记了,这两口子想给他们怀里的孩子改个出生日期……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