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兄弟之争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三章 兄弟之争

第(3/3)页

后,君王自己会学会剩下隐藏的两术,而这两术分别是虐民、壹民。

  《商君书》这本书,朱由检不管是在前世还是今世,都在反复的阅读,反复的揣摩。

  前世他揣摩是因为在山中扶贫无聊,而今世他揣摩,是为了比学了这本书的官吏更懂得如何驭民。

  商鞅五术与儒家、墨家提出尚贤不同,商鞅主张尚奸,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

  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民强国弱,民弱国强,因此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弱民之术,首先在于不让百姓拥有兵器,而要想王朝富强,就必须削弱百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百姓的力量。

  当削弱了百姓的力量,便要开始稳固百姓,而稳固百姓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纯朴”,换而言之,便是愚民。

  民朴则弱,民淫则强,民弱则轨,民淫则越志,民弱则有用,民越志则强……

  只有使百姓愚昧无知、朴实忠厚,百姓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王朝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朝廷的任意摆布。

  百姓如此,王朝就会容易治理,而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想要稳固,就得拿出具体的手段,而贫民和疲民便是最佳的手段。

  贫民之术,便是让百姓在贫困线上挣扎,使百姓“家无积粟”。

  疲民之术,便是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控制民间舆论。

  想要控制民间的舆论,首要便做到“辱民”和“愚民”。

  辱民并非让人亲自欺辱百姓,而是让人在心中轻视百姓,视百姓不如畜生,而愚民便是实行文化专制,让百姓接收的外来消息尽是官府掌握的消息,长此以往,从而让百姓愚昧无知。

  五术一环扣一环,只要施展成功,其治下百姓便会成为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驭民五术,朱由检早就吃透,然而他面对的不是被驭了两千年的民,而是两千年以来,一直活跃在庙堂的“民”。

  因此,仅凭五术是惩治不了这些人的,只有凭最后的两术才能制服这些人。

  朱由检从来都对驭民之术无感,但他也清楚,眼下的大明依旧是一个农业社会,而朱由校也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君王,他不可能拥有工业社会的眼光。

  在朱由校看来,农业的发展是王朝富强的根本,而战争的胜利则是战胜敌国的最主要手段。

  农与战便是君王想要治理天下的最主要内容,想要达到“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这一点,就要使百姓愚昧无知。

  就这点来说,朱由校想的没错,因为驭民本质上来说,还是为了王朝的稳固,而王朝稳固,百姓才能更容易活下去。

  盛世的百姓追求自由,而乱世的百姓只追求活下去。

  王朝稳固,即便贪官污吏再怎么盘剥,大部分人的性命依旧能得到保障,但如果王朝不稳,那便是一场场屠杀与灾难了。

  只不过,朱由检眼下要带着大明跨入工业社会,那封建社会的眼光和政策便需要被抛弃。

  中原王朝,历来的制度都是“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

  表面上披上儒家的外衣,其本质依然是法家思想,把百姓当牛马,让他们成为一些不开化的人。

  这也就导致中原王朝千百年来最不缺的东西,就是奴性和麻木不仁。

  解放百姓思想是必然的,解放百姓压力也是必然的,这是工业之后的大势,是挡不住的。

  因此面对朱由校的封建思想,朱由检只能深吸一口气道:

  “若是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穿暖衣,百姓又怎么会造反?”

  “驭民之术固然厉害,但用了这手段的王朝,又有哪个活了三百年之久?”

  “我大明眼下已经有二百六十二年,这个寿数时,秦朝与隋朝早就付之一炬,前元与东汉、西汉也纷纷作土。”

  “便是那宋朝,也分成了两宋,苟延残喘在黄河以南一百五十二年。”

  “请哥哥试想,如我朝这般存活二百六十二年的王朝,又能有几个?而臣弟若是十年前不坚持革新变法,我大明又能坚持几年?”

  朱由检在试图说服朱由校,而他的说服也让朱由校一时间踌蹴不已,险些动摇。

  说白了,朱由检举的例子实在让人无法反驳。

  朱由校认为想要王朝长久,就必须注重驭民,而朱由检却注重经世,并且搬出了那一个个注重驭民而亡的王朝。

  好不容易有一个重视驭民,还比大明国祚长的王朝,却是在明代汉人看来无比屈辱的宋朝。

  大明有一种十分明显的自卑感,为了隐藏这种自卑感,往往他们会吹嘘自己的强大来掩盖自卑。

  在大明的所有阶级看来,大明是敌于唐,而不及于汉的强国。

  因此在争辩这种“经世驭世”问题的时候,朱由校面前居然只有一个孱弱的两宋可以值得他反驳,这反倒是不如不反驳比较好。

  反驳了朱由检,那大明就是大号版的两宋。

  不反驳,那大明还是大明。

  因此面对反驳,朱由校选择了闭上嘴巴,用眼睛来对视朱由检。

  可尽管如此,他心里还是不免会朝着朱由检所说的话去想。

  这一想,他便更难以说服自己了。

  在朱由检革新前,大明疆域不过两京十三省,而眼下已经达到了两京二十省。

  革新前,大明赋税折色合计不过两千三四百万两银子,而革新后的第八年,大明赋税折色是整整六千三百万两,并且这还不是巅峰。

  一旦大旱过去,大明赋税的折色甚至可以达到六千八百万两。

  古今帝王,尤其是中晚期的帝王,不管是谁听到这一连串的对比,心里都不免会对自己的政策产生怀疑,朱由校也不例外。

  因此在于朱由检的对视中,他的眼神逐渐的有些落于下风,最后只能服软道:

  “唉……便按照弟弟说的来吧,只是废除了丁税和杂项后,我朝恐怕要丢失近千万两的税银。”

  朱由校的服软让朱由检很高兴,而面对他的气馁,朱由检则是爽朗一笑:

  “今日丢失一千万两银子的税银,那明日便赚回三千万两银子的税银!”

  “哥哥且看我如何把落入贪官污吏的赋税一一收上来便是……”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