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筹谋基础教育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七章 筹谋基础教育

第(3/3)页

皇权进一步下到集镇,不然很难解决对方想要拖欠钱粮的问题。

        尽管朱由检能对付,但架不住对方每年都用这招。

        “基础教育还是得普及,官学还是得推广。”

        朱由检呢喃一声,渐渐觉得这每年二十几万人有些不够用了。

        虽然他当着顾秉谦等人的面说良莠不齐没关系,但实际上他还是想要筛选的。

        他常年没有筛选的结果就是这群学子下放后的腐化速度极快。

        以眼下大明的实力,一省省的推广官学教育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北直隶的官学也已经逐步完工了。

        不出意外,明年正月就会有几十万学子入学,但这个速度对朱由检来说不够。

        从十几万人里面选两万人,和从七八十万人里选五六万人,这速度和质量,规模都差距太大了。

        “承恩!”

        朱由检对门口叫了一声,而王承恩也连忙从门口快走进书房:

        “殿下……”

        他毕恭毕敬的行礼,而朱由检则是想了想怎么说,随后才组织好语言道:

        “让工部把明年官学的名录拿来,顺带让人把户部对海外三省三州一司的户籍黄册拿来。”

        “是……”王承恩应下,转身便走到门口让人去办事。

        这个过程大概等了一个时辰,朱由检把所有奏疏处理完之后,六名官员便将十几册,数十本文册带来了齐王府。

        王承恩带人将这些文册放在了会厅桌上,将数十本文册汇总后的八本文册交给朱由检。

        朱由检简单的翻阅,大概半个时辰后将八本文册放在了桌上。

        他虽然达不到过目不忘,但记忆力还是远超常人的,看书速度自然也快。

        看完过后,诸省的情况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首先海外三省分别是交趾、瀛洲、旧港,而南部三州便是南州和东洲几个地方了,一司是小西洋监察使司。

        三省三州一司里,交趾已经迁移百姓一百五十六万,大部分都是迁移的云贵,广西、广东百姓,以及少量西北百姓。

        交趾本土还有三百七十万无罪的本土百姓,总的来说汉人占据了当地三分之一不到的人口比例。

        旧港的话稍微好一点,前前后后五年时间,当地汉人数量已经达到了三百一十六万,而土人不过五百万人不到,接近五分之二的比例。

        南州等地也不错,不过百万的土人,汉人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九万。

        唯一让朱由检有些顾虑的是瀛洲和小西洋监察使司。

        瀛洲的局势已经豁然开朗,杨文岳很快就能收拾掉德川秀忠,消灭德川幕府,届时全岛近一千五百多万人都能得到解放。

        这么多年的战事,按照朱由检的估计,最少有三百万幕府百姓死于战乱。

        不过即便如此,汉人的活动踪迹依旧限制在九州、四国和本岛的岛根、大坂等地,数量不过六十余万人。

        小西洋监察使司就更别提了,与岛上数百万土人相比,不过二十余万的汉人规模显得十分稀少。

        这次黄龙出征,岛上不少土人发动暴乱,还好被卢象升一一平定,不过一些工场的损失却是实打实的。

        关外的泰宁、朵颜、大宁三府一共不过七十多万人,琉球府则是接收了近三百万人。

        算起来,如果加上泰宁三府和琉球府,那九年的时间里,大明一共向海外,关外迁移了九百多万人。

        十年时间迁移这么多人,放在迁移历史上,已经是了不得的数据了,尽管其中许多地方都是临近大明近海的迁移行为,但大明确实扩大了汉人基本盘。

        不过,眼下琉球府已经饱和,交趾和瀛洲的迁移也只能慢慢增加,唯一能大规模容纳汉人迁移的,恐怕只有缅甸、旧港、南州和东北地区了。

        时代限制了大明,即便大明的六大船厂每年都在下水数百艘货船,但官方海外迁移的规模,基本也就限制在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人之间了。

        要想扩大,第四版蒸汽机必须研究成功,然后装载到船只上。

        不过,大明向海外迁移主力人口都是广东、福建这两个人口稠密,土地资源不足的大省。

        但眼下经过迁移,广东和福建的人口骤减一半,等大旱过去,恐怕当地的百姓就不愿意迁移了。

        这么一来、朱由检只能把目光放到南直隶和浙江、江西去了。

        这三个加起来占据大明接近二分之一人口的人口大省,尽管经济贸易发达,但面对三年后的第二阶段大旱,也将十分无力的接受迁移。

        朱由检没有记错的话,大旱来临之后,江南米价从一石五百文,飙涨到了一石一两九钱银子,涨幅接近四倍。

        这种情况下,为求活命,大部分人只能迁移。

        所以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三年内拿下东吁,收复东北,扶持诸藩在南亚站稳脚跟,拿下南亚这个人口规模上亿的市场。

        开疆拓土必不可免的要治理,而朱由检还要加深治理,让皇权下放到那几万个集镇上。

        哪怕一个集镇只安排十个人,需求也将达到几十万人,更别提基础教育推行下,大明需要上百万教习了。

        眼下的规模,朝廷是满足不了这个规模的,推行教育,为几年后的大明打基础才是朱由检要做的。

        那堆积在国帑中,价值几千万两的黄金白银也将通过这些人花出去。

        想到这里、他拿起了工部规划的官学名录。

        在名录上,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河西、辽东等六省,明年将兴建大大小小一万七千多所官学,小的只有十几个教习,只能容纳二三百学生,大的需要一百多个教习,可以解决一千多个学子就学问题。

        合计加起来,这一万七千多所官学,需要近四十万教习,能满足五百多万官学学子。

        但同样的,与之配套的支出将会达到三十七万两,而这只是建设的小头,大头是六百万两银子的教习俸禄、膳食银。

        这六省加上北直隶,教育支出将会达到八百万两。

        也就是说,朱由检得想办法解决这八百多万两的缺口,以及那四十多万教习的来源才行。

        教习来源简单,落榜恩科的人都招募去充当教习,反正官学第一阶段都是基础的算术和识字。

        至于那八百多万两银子的缺口……

        朱由检缓缓起身,他将目光放到了瀛洲的石见银矿,并慢慢向下移动到了旧港、南州,随后看向南亚市场,最后放到了利未亚南部标注了金矿的南昆仑监察使司上。

        “只能靠它们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