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一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

第(3/3)页

  到了嘉靖六年,朱厚熜更是在一份奏疏里批示“惟禁私铸之伪恶者,余不必禁。”

  也就是说、朱厚熜自己也默认了朝廷不收回铸币权,而改为“禁止私人铸造质量过于低劣的铜钱”,至于其他的铸造得比较好的就不禁了。

  结果从嘉靖十五年的官员奏疏来看,大明朝廷实际上就连这点也根本没有做到。

  嘉靖十五年以前的私造假钱,至少造得还和朝廷铸造的真钱差不太多。

  结果嘉靖十五年以后的假钱,造的钱币粗劣至极,造的人肆无忌惮,用的人也毫无疑虑,反倒是官府铸造,质量很好的制钱和过去朝代的钱币流通受阻。

  朱由检早就翻看过明代户部存档关于“铸币”的所有奏疏,十分清楚眼下的铸币市场是劣币驱逐良币。

  原本朝廷应该直接垄断的东西,到了明代反而成了官府要和私铸钱按市场规则竞争了。

  明代官员不想着直接垄断,而是希图提高铸钱质量,提高铸钱成本,来自然淘汰劣质私钱。

  可问题是大明朝廷又不垄断铜的开采、流通,而大量铜矿又是掌控在士绅和豪强手中。

  说白了、弄到最后就是想要收回铸币权,就得垄断所有铜矿,而垄断所有铜矿,就需要踩在士绅豪强的肩膀上拉屎。

  朱由检别的不敢说,要论踩在士绅豪强肩膀上的本事,他比哪一任皇帝、宰相玩的都六。

  “你若是口头强硬,他便更加强硬,你若是单纯举刀,他便宁死不屈……可如果你一边口头强硬,一边举刀夹在他脖子上,他就懂得乖乖跪下。”

  这就是朱由检在看完了六部所有关于朱元璋存档奏疏所得出的结论。

  只有刀,那你就是朱元璋、秦始皇、汉武帝……

  只有嘴,那你就是宋仁宗、明孝宗、明世宗……

  得又有刀,又有嘴,才能治住这帮子士绅豪强,而所谓刀就是军队,所谓嘴就是名声和舆论权和属于自己的人。

  恰好、这些东西都有,唯一不便的就是他需要等。

  “酒课司的事情必须提上行程,今岁燕山学子恩科过后,除了补官缺,便尽数入酒课司。”

  朱由检对董应举开口,而董应举也作揖应下。

  “眼下全国官吏有多少?”朱由检忽的又询问,而董应举也下意识回答道:

  “文官二万三千四百余人,需要发放俸禄的书吏十九万三千七百余人,不需要俸禄的胥吏一百四十九万六千余人。”

  “胥吏多了些……”朱由检转头对陆文昭开口,而陆文昭也心领神会的作揖应下。

  在他应下后,朱由检才对董应举开口道:

  “上次朝会我说过,百官俸禄确实低了,户部准备准备,拟一个章程,按照如今的物价,重新制定一些百官的俸禄。”

  “另外、从今日起,将正从九品,分为正九品、从九品、次九品。”

  “书吏为归入次九品,正常在吏部造册,次九品年俸禄十二两银子,各级官职,就按照这个逐级往上增加吧。”

  “殿下、这么一来、恐怕百万胥吏不服啊……”董应举苦口婆心的劝导,然而朱由检却说道:

  “礼部和吏部给胥吏发放燕山教材,明岁十月考核,若是达不到丙等的成绩,尽数裁撤。”

  “达到丙等成绩的胥吏,尽数归入书吏,入次九品。”

  朱由检算是忍不了这百万胥吏了,尽管大明没给他们发俸禄,但他们在下面贪银子的事情,朝廷可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多年来、他们贪银子就算了,现在还阻碍了朝廷财政改革的步子。

  刚好明年十五万燕山学子又要毕业了,到时候即便百万胥吏全部撂挑子,三十四万燕山学子加上招募民间秀才,也足够填补空缺。

  大明一亿多人,哪怕只有两万官员,五十万书吏也能管的很好。

  更何况若是书吏管不过来,那么就由拱卫营军管多一年便是。

  不过、董应举不是朱由检,他是户部侍郎,需要计算朝廷的赋税能不能养得起书吏,因此他开口道:

  “若是书吏数量达到百万,每岁支出便是一千二百万两的俸禄,这……朝廷恐怕负担不起。”

  “放心吧,不会有这么多的。”朱由检看出了董应举的顾虑,因此安抚道:

  “书吏的数量会严苛控制在六十万以内的。”

  六十万胥吏,这个数量基本能做到和百姓数量一比两百到三百。

  在这个时代,这个比例已经足够做好朝廷交代的事情了。

  更何况、人少忙点好,忙点也没空去琢磨怎么贪腐了。

  “官员和书吏的俸禄,户部算好一点,最好不要超过一千万两,另外……”

  “弟弟!看看我打到了什么!”

  正当朱由检要和董应举继续交代的时候,却听到朱由校高兴的声音在山林之中响起。

  朱由检回头去看,却见到朱由校在几十名大汉将军的拱卫中,骑在马背上持着弓箭,而身后的板车上则是放着豹子、斑羚等猎物的尸体。

  “别超过一千万两就行。”交代一句,朱由检便策马向朱由校赶去。

  陆文昭和曹变蛟等人紧随其后,而董应举也在作揖之后,调转马头返回了大定宫。

  “怎么?有事情吗?”

  当朱由检策马抵达朱由校面前的时候,朱由校也看到了调转马头离去的董应举背影,好奇对朱由检开口询问。

  朱由检闻言,便把自己和董应举说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告诉了朱由校。

  对此朱由校倒是没有表现出对哪一条政策不满,而是笑道:

  “总之弟弟看着处理便是,不过眼下还是先看看我这些猎物。”

  说罢、朱由校挥手指向自己的猎物,高兴的心情从脸上洋溢的笑容便能看出。

  “马上冬季了,算算时间也差不多可以回京城了。”

  面对自家哥哥的高兴模样,朱由检不免浇了一盆冷水,这让朱由校笑容凝固。

  不过他也知道,入冬之后燕山也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因此只能摆手:“弟弟安排便是。”

  说罢、他便招呼着朱由检和他一起向着林子深处游猎而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