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金铉返京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一章 金铉返京

第(2/3)页

,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但齐国有丰富的肉食,因此对谷物需求并不大。

        眼下的齐国,每年以百余万亩的新垦耕地速度推进,并且再过两年就能达到每年新垦二百万亩。

        这较之增长的人口数量来说,自然是速度较慢的。

        不过齐国的百姓还是能做到每日吃肉、每日吃好、吃饱。

        在金铉可看得到的未来里,他只知道等这次移民浪潮过去,若是齐国每年移民数低于十万人的话,齐国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人均十亩耕地的小康水平。

        “十年后就能小康?!”

        听到这话的礼部主事有些吃惊,他好歹也是官学毕业的官员,自然知道“小康”一词代表了什么。

        在齐王所着的《社会建设》中,人均二亩耕地及其以下的国家属于绝对贫困国家,代表很难吃得上饭。

        人均三亩耕地的国家,属于贫困国家,代表不能摄入足够的其它营养物质。

        人均五亩耕地的国家,属于相对贫困国家,代表虽然可以摄入蛋白质,但在其它物质,诸如衣服、住所、出行不能满足。

        人均十亩属于小康国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日常所需的所有物质,除去一些奢侈品外。

        人均三十亩耕地,则是属于发达国家,可支配收入远高于贫困国家。

        当然,这还有另一套标准,那就是财富收入。

        岁入低于一银子的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二两银子算贫困,三两银子算相对贫困,五两银子算小康,十五两银子算发达。

        以齐王所着的《社会建设》一书中来看,眼下的大明不管从耕地还是财富收入来说,都属于相对贫困国家。

        至于齐国和大部分藩国,则是处于绝对贫困国家。

        不过金铉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看来,大明的物价太高了,而齐国百姓虽然收入低,但是由于齐国物价极低,因此齐国更像是相对贫困国家,大明应该是贫困国家。

        大明资源很多,但人口更多,想要脱贫致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齐国资源多,人口少,机器多,因此在脱贫致富上面,齐国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

        “大明没有做过规划吗?例如何时脱贫进入小康?”

        金铉不知道大明没有《五年计划》这种计划经济的事情,因此不由发出了灵魂质问。

        对此,礼部主事只能尴尬笑道:“齐王曾经说过,大明需要最少二十年时间才能成功进入小康。”

        似乎是感觉太过尴尬,因此礼部主事岔开话题道:“对了,火车站已经有人在等待迎接金长史了。”

        “迎接我?”听到这话,金铉还以为是好友成德。

        因此,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古怪了起来。

        对于成德的作为,他是充满了不解的,但也知道站在他的立场,他是很无奈的。

        “呜呜——”

        “快到东站了。”

        当火车的汽笛声响起,金铉等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二人畅聊齐国和大明变化居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

        从清晨到午后,整整三个时辰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他们说着快到东站后不久,火车的速度也渐渐慢了下来,汽笛声也开始响的频繁。

        最终,在他们的注视下,四周开始出现了成片的房屋,而不再是干涸的河道和干裂的耕地。

        过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火车驶进了北京东站,而这里也是眼下大明第二大火车站。

        当火车停稳,金铉他们与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一起下了火车。

        在护卫的拱卫下,金铉忍不住对东站打量了起来。

        汉人在建筑上并不拘泥一种形式,而是根据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尤其是在明代工匠中显得特别灵活。

        民间搭建木屋和篱笆是因为就地取材容易,造价便宜,而宫廷建筑也逃不脱这个因素。

        秦汉隋唐几代的屋檐挑出墙壁,把墙壁压在屋檐以下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墙壁是版筑夯土结构,不能淋雨也不能独立承重,所以房子靠木框架支撑。

        有的宫殿,还得把屋檐挑出去,给墙壁挡雨。

        但到了明代,砖石技术已经开始普及,也开始走上民间大舞台。

        这个时候砖墙已经开始独立承重,也防雨,自然没有必要被框架和屋顶所限制,所以框架被埋入墙体,结构也由木结构变成了砖木混合结构。

        然后,这个时期的工匠就开始尝试让山墙(房屋两侧)开始高筑,因此形成了后世南方一带的“马面墙”。

        当然,这对于喜欢“纯木”美学的人来说是一种退步,但对于明代百姓来说,他们更喜欢砖木混合结构下的山墙。

        大明工匠的学习能力和改良能力很强,因此当混凝土出现后,工匠们也开始敢于创造以前不敢建筑的建筑。

        高大的宫门,挑高的镂空……

        换而言之就是大明工匠开始以混凝土的方式,开始走入“石制”美学赛道。

        石制美学赛道,那自然以西方的各种教堂、宫殿为最,那种进入其中高大的震撼感也算是西方人玩了两千年石头玩出来的独有美学,毕竟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合适的石材。

        但还是绕了回来,只要有了材料,大明的工匠依旧可以做出不输于欧洲石制建筑的美学建筑。

        如眼下,北京东站高十二丈,而它的主要出入口,都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方形大门。

        十二丈的挑高空间,让北京东站比紫禁城的皇极殿还令人震撼,让人觉得自己在其中十分渺小。

        走出火车站的时候,那十二扇近六丈的高大方门也令人自觉渺小。

        阳光从方门照进内部,给火车站染上了一丝出尘的味道。

        “老师……”

        当金铉还在感叹大明工匠已经把混凝土玩出花的时候,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他勐地转身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十八九岁,身着青色圆领袍,皮肤有些小麦色的少年人。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声音也因为变声期而出现了变化,但金铉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朱慈燃。

        “殿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