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一墙之隔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五章 一墙之隔

第(2/3)页

答卷。

        这份答卷之下,也是大明北方关内一京六省人口折半再折半的结果。

        “北方关内一京六省人口和耕地情况呢?”朱由检对关外已经满意,他想问问关内情况如何。

        面对他的询问,李长庚也不假思索的开口,因为他早已准备好:

        “河西和陕西,人口分别为四百九十六万、三百一十七万,耕地为两千三百余万亩,三千二百余万亩。”

        “山西和河南,人口分别是四百一十二万,五百零六万,耕地为四千二百余万,四千六百余万。”

        “山东和辽东,人口分别是六百二十七万,四百三十六万,耕地为六千二百余万,三千六百余万。”

        “最后北直隶人口为五百七十六余万,耕地三千六百九十七余万。”

        “诸省合计人口三千三百七十万,耕地两亿七千八百余万亩。”

        “各地百姓分田之后,基本是每人七亩左右,剩下的土地则是在小地主和富农手中。”

        李长庚的话说完了,朱由检也难得一直心情愉悦。

        从泰昌元年的北方四千七百多万百姓,一亿九千六百多万亩,人均不足四亩耕地的情况。

        到现在天启二十一年,北方四千四百多万,三亿三千万亩,人均近八亩的情况,各种心酸只有挨饿受饥的百姓知道。

        眼下虽然还有大旱,眼下虽然没有达到朱由检当年许下的百姓人均十亩耕地的宏愿。

        但是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日子过的极为舒坦的时期了。

        从北方情况来推算,朱由检也能得知南方的具体情况。

        眼下南方以及海外百姓数量为一亿四千六百余万,耕地为七亿六千余万亩,人均耕地五亩出头。

        不过,南方的富农和小地主更多,大明也并未处理他们,因为没有必要。

        所谓富农也不过就是有七八亩土地的农民罢了,小地主也不过几十亩。

        他们本质都是通过自己勤劳或其它手段起家的农民,朱由检要针对的时士绅和中大地主,而不是他们。

        同样,因为他们是农民奋斗崛起的人,所以他们的基数相比较士绅和中大地主要多得多。

        他们掌握的土地,也丝毫不输于这群人。

        把这群人手中的土地刨除,那南方和海外百姓的人均耕地也不过只有四亩左右了。

        尽管已经发展出了土法化肥,还有磷肥和钾肥等东西,但正常年景下,一亩土地的产出也顶多能增产30%。

        对于北方基本亩产一石五斗的情况来说,用上化肥后能达到亩产两石的效果,可大明眼下化肥的产量是严重不足的。

        大明的化肥产量,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耕地,北方如果没有遭遇大旱,那还是亩产一石五斗。

        因此,对于大明和朱由检来说,百姓的温饱线就是两亩土地,而想要吃饱就需要三亩土地,因为油盐酱醋茶都是需要支出的东西。

        三亩能在吃饱的同时,还能拿出百来斤粮食变卖来换取这些东西。

        三亩,仅仅是能让全家吃饱,百姓即便能吃饱,但依旧衣不蔽体,而三亩到四亩,这多出来的一亩产出,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两匹便宜的麻布,四套便宜的麻衣长裤。

        若是拿来买白布,那就只能做三套衣服了。

        当然,更多的农民,干活时是基本不穿上衣的,一是怕磨损,二是怕弄脏,因此老农的皮肤总是坳黑。

        不过这并不是朱由检自我安慰的理由,他想让百姓吃饱穿暖还有闲钱,并且能吃上肉,这就代表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只是,眼下他已经弄好了所有前置准备,接下来只需要一个人按部就班,按照他每年做的事情继续做下去,那大明的百姓总有一天会致富。

        哪怕没有内燃机,没有柴油拖拉机,只有眼下这好似一个大方块的拖拉机,大明的耕地也会不断变多。

        不管农民还有没有那么多地,但只要土地变多了,粮价就高不到哪里去,其它土地长出的商品也高不到哪里去。

        在这样的时代,土地越多,百姓的生活成本就越低。

        朱由检已经安排好了朱慈燃监国,至于他自家那个好哥哥……

        “唉……”

        一想到朱由校的性格,朱由检就多少感到有些心累。

        ——————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旧港的香料,味道好闻得嘞!”

        就在朱由检因为自家哥哥性格,而觉得有些心累的时候,作为他那好哥哥的朱由校却换了一身常服,与王体乾、魏良卿二人坐上了江南常见的乌篷船,欣赏着中秋的南京烟雨。

        南京城很大,是唐长安城的两倍半还要多,这些已经不用过多赘述。

        即便朱由校已经来到南京数年,但南京的风景和街巷,他直到现在都还没有逛完。

        如这一日,他们先是去了南京的龙江码头,在看到那里衣衫褴褛的百姓还是那么多后,朱由校便只能摇头离开。

        他乘船返回了南京城内,而相比城外那十数万衣衫褴褛的百姓,城内的百姓却穿着绸缎长衣,来往笑谈,似乎身处盛世之中,而墙外的流民宛若虚幻。

        冶城西峙、石城霁雪,这是南京城最早的记忆。

        南京城西的莫愁湖是一片皇家园林,在朱元章时期就被称作“西苑”。

        这西苑相当于北京城的南苑,而则西苑再远处,就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的白鹭洲了。”

        朱由校他们出入南京城,主要是靠乘坐这乌蓬小船。

        小船在撑船人的把控中,渐渐来到了传说中的十里秦淮。

        曾经的十里秦淮一半是才子,一半是佳人,这里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

        加上对岸就是江南贡院,而大明的官员,大半都是从江浙闽南一带出身,若是上京赶考,免不得在这贡院埋头苦读,因此时常出现不少青楼女子和书生的故事。

        才子佳人的佳话,让朱由校乘船路过的时候,也探出身子,坐在了船尾之上。

        “家主,坐于船外,有些不安全,不如……”

        看着朱由校坐在乌篷船船尾,无任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