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庙堂新气象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二章 庙堂新气象

第(2/3)页

二十八度跟三十度一样,不是说只是地方小旱情吗?怎么是这幅场景?”

  朱慈燃趴在了车把伞,脚还在不停踩踏,十分滑稽的同时,他也看着田里焉了吧唧的秧苗心痛。

  他不是心疼江南,说到底江南毕竟水网罗密,大旱不至于让百姓没吃的,大多也就是粮食减产罢了,他真正心疼的是北方的百姓。

  “也不知道这一场大旱下来,又有多少亩水田要绝收……”嚏

  朱慈燃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同时他也起身靠在自行车的靠椅上,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了地图查看。

  眼下他们已经抵达临洪镇了,距离山东的兖州府地界只有不到二百里了。

  就是不知道山东过几日会不会有旱情,而且会不会波及很大。

  想到这里,朱慈燃就不免看了一眼那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

  他从没有这样讨厌过没有云的天空,但他也知道,他个人的讨厌无法解决不下雨的天气。

  他看着沿路不断踩水车的百姓,最后只能摇头道:

  “再这么干旱下去,恐怕南直隶的百姓又得遭遇一边迁移了。”嚏

  尽管话这么说,但朱慈燃也知道,以南直隶和浙江、江西三地的情况,迁移才是最好的出路。

  哪怕当地的百姓已经适应了给人打工,当佃户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只能维持温饱和日常的花销,想要致富是不可能的。

  百姓没有存银,若是江南经济一直好下去那还可以,可江南的经济说直白些就是靠纺织业在支撑,一旦大旱来临,桑树旱死,那引发的可不仅仅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失业。

  当数百万人失业,并且还没有存银来抗灾,那朝廷就得为江南的畸形经济付出代价。

  “江南御马监的纺织场有多少家了?有多少工人?”

  朱慈燃吭哧吭哧骑着车,询问了一嘴刘顺,不过这个问题刘顺也回答不了,他努力回想过后才回答道:

  “天启十五年的时候,好像就已经有二百余家,五十几万工人了。”嚏

  “这么多?”听到皇店的纺织场居然养活了五十几万人,朱慈燃有些惊讶的回头,刘顺也借机解释道:

  “本来以国朝的情况,在不影响百姓男耕女织的情况,应该只能募工二十几万才对,不过小西洋那边多了几千万人,加上海外的百姓也需要白布,所以募工便多了。”

  “纺织场的工价倒是一直固定,每日二十文,十日一结,辰做酉归(7点-17点)。”

  刘顺解释了一下纺织场的待遇和工作时间,朱慈燃闻言也好奇道:“休息呢?没有休沐吗?”

  “这……”听到这话,刘顺有些尴尬道:

  “殿下,朝廷要养的工人可太多了,各个工厂加起来,不少余四百万人,若是让他们像官员一样沐休,那朝廷每年得多拿出四五百万两银子来发工钱。”

  “他们拿了四五百万两,那朝廷就少了四五百万两,几条铁路就得停工。”嚏

  刘顺道出大明财政窘迫的事实,朱慈燃这时也才反应过来。

  说到底,皇店各地工厂开出的条件都是优于当地的,在眼下这个时代,百姓打工想带薪沐休就是痴人说梦。

  大明之所以日结工钱流行,原因就在于百姓想休息只能少干一天,带薪休假是这个时代生产力无法做到的一个福利。

  能享受这个福利的,只有大明那二百多万兵马、官员、衙役。

  因此在了解了情况后,朱慈燃也不再询问了,他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在回京之后,好好补习一下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他叔父编撰的《经济学》。

  也在他看到东南大旱的同时,远在河西的朱由检也收到了各地旱情加重的消息。

  他从嘉峪关退回到了肃州城休息,消息送来的时候,他正准备带着四小只出去骑马。嚏

  不过,当奏疏内容被他所看到的时候,他的脑子立马就飞速运转了起来。

  “殿下,孙经略已经前往西安筹备平抑粮价的事情了。”

  当朱由检看着手中写满各地旱情的奏疏时,穿着一身圆领袍的满桂也正好从府外走进来,刚好撞见了在看奏疏的朱由检。

  他将自己刚刚得到的消息告诉了朱由检,朱由检闻言也合上奏疏抬头道:

  “如果旱情真的如此,那北方的粮价肯定是要平抑的。”

  “很严重吗?”满桂只能掌握西北的情报,所以他好奇其它地方的旱情情况。

  对此,朱由检伸出手揉了揉眉心,叹气道:嚏

  “山东、山西、陕西、北直隶、河南、南直隶……还有广东……”

  “这几个地方都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旱情,好在朝廷提早对各地进行囤粮,想必粮价不会如天启十四年般夸张。”

  这么说着,朱由检也对旁边的陆元高吩咐道:

  “告诉孙传庭,再回奏万岁,就说北方可放出三千万石平抑粮,南直隶可以放出一千万石平抑粮。”

  “是!”陆元高作揖应下,紧随其后去一旁安排锦衣卫呈送消息。

  朱由检则是走到了满桂面前,他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满桂,感到十分满意。

  相比较黄龙,朱由检对满桂和孙应元总是满意的。嚏

  他们二人虽然有子嗣,并且也位高权重,但却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来让子嗣升官发财,而是让他们在顺天学府好好学习。

  不难看出,他们二人是把重心放在齐国的,所以不愿自家子嗣过多牵扯大明的军政要务。

  “家中几个孩子眼下学习的如何?”

  朱由检和满桂唠起了家常,满桂闻言则是憨厚笑道:“就那样,文不成武不就。”

  他这话倒不是虚言,他有四个孩子,但在官学、府学的成绩都不是很好,性格也比较“软弱”,让他恨铁不成钢。

  不过满桂跟了朱由检这么多年,别的什么没学到,怎么保命倒是学了有一手。

  在他看来、以他眼下的地位,再往上升肯定是升不了了,顶多就是封爵罢了。嚏

  既然拿到了爵位,那就没有必要让子孙执掌权柄,只要在朝中有一定地位就足够。

  中庸才能活得长久,争强斗狠只会身消道死。

  “爹!”

  在朱由检和满桂闲聊的时候,换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