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喜讯不喜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三章 喜讯不喜

第(2/3)页

        你不办事就降级就行,降到次九品还不办事,那就直接罢免,永不录用。

        既然喜欢和士绅掺合在一起,那就好好掺和,祖孙三辈子都掺和在一起。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不愁没有官员,也不愁以工代赈的后续维护保养,因为一旦大明安稳下来,加上外科医学的不断进步,新生儿的夭折率会大大下降,大明的人口只会保证。

        十五世纪的白人才几千万人,然而五百年后,他们却占据了世界六成以上的人口。

        大明现在占据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数量,一旦进入工业化,人口必然会爆发式的增长。

        以眼下大明的体量,即便一百年后人口暴涨到十亿,但其直属疆域也能养得活这么多人,更别提宗藩体系下的各国了。

        宗藩体系和欧洲的分封制,本质上来说,各大藩国的土地还是属于大明的疆域,这套体系和欧洲的分封,加盟是不一样的。

        加盟和分封是可以脱离的,但藩国想要脱离,那就意味着它是要造反。

        想要造反,那就得考虑一下被大明的这个庞大经济圈孤立是什么后果。

        例如眼下的小西洋诸藩,如果大明停止进口他们的粮食,他们会在顷刻之间破产。

        日后利未亚的诸藩也是一样,拥有最大人口市场的大明一旦停止进口他们当地的资源,他们也会在顷刻之间破产。

        大国靠人口市场,靠武力和经济来养活自己,小国靠出卖人力,资源来养活自己。

        朱由检要收复南、北亚墨利加,这代表欧洲失去了金银矿,但是这不碍事,他们依旧可以出卖别的资源来和大明贸易。

        畜牧业是一条出路,其它的地下资源也是一条出路。

        随着大明的人口不断增加,欧洲市场在大明对外贸易的比重会逐渐下降,直至没有存在的必要。

        取而代之的,是诸藩与大明的贸易。

        不过,就眼下来说,诸藩和大明的贸易,实际上才是大明如何扛过剩下十三年大旱的关键所在。

        “据小西洋监察使卢象升回禀,印度厮当的诸藩已经开始种植国朝发放的水稻,不出意外的话,三年后诸藩就可以抛弃印度厮当的本土水稻,改种大明稻。”

        “礼部和户部这边,已经和诸藩定下了明岁的贸易,分别为可作为饲料的三千四百万石籼米,以及直供麓川的六百万石大明稻米。”

        “籼米会运往麓川制成饲料,随后不断运往西南各省,预计产量八十二万吨,可让三百余万头牲畜出栏,降低长江以南诸省的肉价。”

        腊月二十二日,承运殿内,随着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汇报,朱由检不断颔首,最后对不远处的曹化淳问了一句:

        “今岁,国朝产油多少吨?”

        “今岁国朝肉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约一百二十七万余吨,人均九斤,比起天启四年时的预估人均三斤,在原本的基础上翻了两倍。”

        曹化淳的话,加上毕自严的话,基本上让朱由检安心了不少。

        明代百姓之所以吃饭吃得多,主要还是因为油价贵,这和后世七十年代以前的大部分百姓是一样的,肚子里没有油水,很多家庭甚至就是用油刷一下锅,便是一家七八口人一顿饭的油,连半两油都没有。

        随着朱由检推广花生,分散耕种,花生油开始走入百姓的家中,原本在天启四年时四十五文一斤的油价,也在今年降低到了二十文一斤。

        之所以降低的不多,是因为消息传开的不行,加上种植花生的百姓也需要赚钱的缘故。

        一亩土地,种稻米可以出一石半的米,收获最少七百五十文,但种花生,只能产出一石。

        一石花生可以产出六十斤油,二十文一斤的价格卖出,便是一两二钱。

        对于花生的收购价,皇店给出的是每石九百文,剩下的三百文里,又有二百文是榨油厂的人工,最后皇店赚取的只有一百文,还不算运费。

        这还只是花生油,其他的豆油和菜籽油、肉油可以说皇店基本没赚取多少。

        如今岁皇店售出一百二十七万吨油,但只赚取到了二百四十余万两,可以说每斤油只赚取不到两文的利润。

        朱由检之所以大力鼓励产油,为的就是让百姓肚子里有油水,减少对主食的依赖和摄入。

        人均九斤油,可以说单靠油,就能解决大部分百姓一个月的口粮问题。

        朱由检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花生和大豆,进一步的推广到其它不易遭受灾害的地区,以免在接下来的大旱时,北方粮食、花生全面绝收。

        保证人的肚子里有油水,那也就吃不进去多少米饭了,因此油和肉都是重中之重。

        印度厮当的饲料可以让大明多养三百多万头牲畜,涌入市场的便是十数亿斤肉食,尽管对于人口庞大的大明来说,这些肉食也就是一个月的消耗。

        但油和肉,这便解决了大明一亿四千多万人两个月的口粮问题。

        “琉球府的耕地,眼下有多少亩了……”

        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毕自严听后也回答道:“六百七十二万亩,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六千余人。”

        琉球府人口下降,这里需要毕自严解释,因此他解释道:

        “自旧港开放后,加上琉球府人口稠密,因此不断有百姓南下迁移旧港,交趾等地,琉球府的人口和耕地,实际上已经较为平均。”

        “六百七十二万亩……”朱由检没有打断毕自严,并且他也不在意曾经二百余万人口的琉球府变成一百三十五万。

        他想了想,这些土地如果有一半用来种植花生,那花生油的产量会增加二百多万吨,能让大明的人均食用油增加一斤半。

        朱由检得保证大明百姓的人均食用油不能低于五斤,而眼下花生、大豆种植地大部分都在北方,一旦遭遇大旱,恐怕大明的花生油和豆油产量得腰斩。

        “给琉球府的百姓解释一下,从天启十三年开始,琉球府必须耕种最少三百万亩花生,花生的收购价依旧是每亩九百文。”

        南北粮价不一样,琉球府虽然能一年亩产两石,但南方粮价只有四百文,种植花生能多一百文的收入,百姓没道理不种。

        况且比起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