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势所趋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势所趋

第(2/3)页

水库和蓄水池,然后耕种小麦和水稻。

  昆仑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好、光照长、天灾少、土地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只要有足够水源,发展水稻种植应大有作为。

  按照阎应元估计,只要有充足的人力,加上小西洋监察使司送来的粮食,他们完全可以以每年几万亩的速度扩张,种植水稻。

  “我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十七万石,按照目前昆仑奴的增长数量,我们应该能撑到明岁四月。”

  阎应元询问起了粮食的问题,因为这关乎于南昆仑监察使司能驭使多少昆仑奴。

  十七万石,这些粮食足够眼下两万多军、民、奴吃一年,但是考虑到昆仑奴增长的速度,估计这批粮食只能支持他们到天启十二年的四月份。

  不过还好吴阿衡会在腊月带着船队和新一批的工匠抵达,带来二十几万石粮食。

  至于畜力,这就要靠徐霞客了从欧洲带来了。

  “明年年底,估计能开垦出三万亩耕地,等吴监察使抵达,也可以向朝廷请求移民了。”

  阎应元很清楚,没有移民,大明终究无法长久的统治利未亚。

  听闻他的话,旁边的官员也点头应下了。

  “北边的矿区怎么样?探查到了吗?”

  谈完田地移民的事情,阎应元调转马头,不准备看开垦田地的戏码,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矿区上。

  对于他的询问,旁边的官员也笑道:“自然,都找到了,按照这些矿区的规模,恐怕开采一百年也不一定能开采完,最少每年能产出四五万两黄金,十几万两白银。”

  “我算是明白殿下为什么要在这万里之遥的地方设立监察使司了,不仅仅是为了监察诸藩,还为了这数之不尽的金银!”

  说起黄金白银,这名官员激动的攥紧了马缰,因为这样产量的黄金白银,代表了南昆仑监察使司在大明的地位。

  相比较之下,阎应元倒是显得十分淡定。

  他乘骑马匹巡视了昆仑县一圈,然后对守备松懈的地方指点,随后才返回了自己那五进五出的监察司衙门。

  同样的,也在他返回衙门的时候,万里之外的印度厮当也无比热闹。

  “铛铛铛……”

  九月的印度厮当潮湿闷热,曾经的亚南城,此刻也改了名字,成为了福国的王都洛阳城。

  叮铃作响的港口铃铛响起,随之出现的是一支抵达洛阳港的庞大船队。

  当船队抵达港口,并且靠岸放下船梯,前来迎接船队的,是福王世子朱由菘。

  或许是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朱由菘虽然看上去还有些鼓鼓囊囊的,但眉宇间总归有了些胆气。

  “福王世子朱由菘,代父前来迎接吴监察使。”

  当船梯上走下一道熟悉的身影,朱由菘当即对着这人行礼了起来。

  这人,便是正在赶往南昆仑的吴阿衡,而此刻的吴阿衡不仅要担负起发展南昆仑的担子,还需要负责将船队之中,诸藩迁移的工匠人口进行交接。

  下了船梯,他与朱由菘四目相对,当即回礼:“南昆仑监察使吴阿衡,参见福王世子,这是福王殿下向朝廷递交的迁移文书。”

  “按照文书所示,朝廷向福国迁移各类工匠三千四百名,连带其家属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七名,外加上迁移的自耕农两万四千六百人。”

  朱常洵终归得了万历皇帝的宠爱,手中的银两也是诸藩之中的佼佼者。

  自他就藩以来,他就先后向朱由检递交了三份迁移文书,前后迁移工匠五千多人,家属两万多人,自耕农五万多人。

  这近八万百姓的迁出,并不是因为朱常洵想要成为大明对外迁移的头号选手,而是为了他的一己私欲。

  自从朱常洵来到印度厮当,并且拿到了福国的兵权和行政权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想着怎么治理国家,而是想着怎么建造自己的福王府。

  利用手中的三营兵马和福国三百二十七万土人百姓,这厮几乎踩着《大明会典》的红线建造起了福王宫。

  对此,朱由菘虽然时常劝阻,但往往只会遭来朱常洵的呵斥。

  时间长了,朱由菘也就懒得说自家父王了。

  倒是由于朱常洵的暴虐,许多有本就有反意的土人开始煽动其它土人造反,而对于这些造反,朱由菘只能选择带兵镇压。

  不过话说回来,三营九千多兵马,想要统治三百多万人口的福国,不免有些自大,因此朱由菘虽然平叛成功,但福国的三营兵马也死伤不少。

  为此,朱常洵只能不情愿的从国内招募移民,给了朝廷足够的迁移银,然后迁移大量百姓前来。

  这些百姓抵达后,男丁往往会被委任兵马司和地方官府衙役,以及地方府县的官职。

  福国的疆域约十一万平方公里,和后世的浙江差不多大小,但耕地主要聚集在河道和沿海。

  卢象升将福国划分为五府三十县,因此福国的九千兵马,实际上只能以三百人的数量分散在三十个县中。

  由于语言不通,没有自己人,因此朱常洵治理起国家十分吃力,所以才迁移了大量的百姓,并从中选拔出了不少识字的人作为官员。

  时间一长,福国的统治倒也面前稳定了,而目前来说,福国的税收只有两块。

  一个是田赋,一个是商税。

  福国虽然不大,但耕地却有一千七百多万亩,而他们的田赋也是效仿朱由检在四川实施的新政,采取了废除所有杂项,只收取十赋一的田赋米麦。

  这一千七百多万亩耕地,在一年三熟的情况下,亩产基本能保证每亩两石,所以福国在田赋上的岁入是三百四十万石。

  至于商税,福国和所有诸藩国一样,商税高度依靠大明在福国境内的皇店,皇店每个月向福国缴纳的商税则是一万四千八百两,一年下来估计能有十七八万两银子。

  对于养兵九千的福国来说,每年需要拿出二十万两养兵,十五万两养官,因为他们还需要卖出米麦来换取银子。

  能吃下三百四十万石米麦的,只有大明,但由于印度米口感不行,因此福国的米只能以二百文一石的价格出售。

  这么算下来,实际上福国每年的结余也能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