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十六)乾圣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

第(3/3)页

会进一步制裁诸藩?

        这种情况下,能劝住朱慈燃的人也就只有远在齐国的那位齐王了。

        诸藩的心理,朱慈煌很清楚,因此他没有透露朱由检生病的事情,而是说朱由检身体很好,只是长途的舟车劳顿不行罢了。

        这样的解释,诸藩倒也能理解,毕竟朱由检已经六十岁了。

        不过,在表示理解之后,诸藩并未全部离去。

        在昆仑洲的诸藩向朱慈煌委婉表达了想要齐国开放移民的政策,不过对此朱慈煌只能说自己无法做主,需要回齐之后请示自家父亲。

        在表示理解过后,诸藩也纷纷离场。

        由于诸藩国国内都有各自政务要忙,因此在偈拜过后,诸藩便陆陆续续离开了大明。

        便是被朱慈燃挽留的朱慈煌也在冬月二十日乘船离去,并且带走了朱和埨。

        他们在除夕当日赶回了齐国,而此时的朱由检也早已经从悲伤中走出,只是他的身体相比较之前,却是更为虚弱了。

        对于朱由检来说,兄长的去世有些残酷,但他要面对的还不仅仅是兄长的去世。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乾圣元年成为了大明宗藩体系各国的新年号。

        在新年的正旦朝会上,皇帝朱慈燃宣布了蠲免天下诸省农业税一年,以此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他将世祖皇帝朱由校,以及天启年间对国家有功功臣的画像放入天阁第九层,齐王为副祀。

        除此之外,朱慈燃也宣布了军备院对一些民生科技的研究成果。

        轧棉机、铅笔、便性毛笔、钢笔、氮肥……

        这五项研究,虽然是朱由检留下的课题,但它们已经被研究出来了。

        看上去,似乎仅仅五样研究无法对大明朝起到什么影响,但其中的氮肥无疑能够让广大的农民再度获利。

        至于铅笔、钢笔、便性毛笔和轧棉机则是偏向民生一类。

        在大朝会上,朱慈燃下旨,着工部在地方修建一百座中小型氮肥工厂,四十座轧棉机、钢笔等民生工厂。

        此外,朱慈燃宣布扩产钾肥、磷肥,并且对宗藩体系不再限制这些化肥的出场。

        最后、对于自行车、罐头、三轮车、钢笔、毛笔、铅笔等工业品的限制也放开,可以出口到除奥斯曼、莫卧儿、波斯以外的各国。

        尽管这样的放开过后,这些商品肯定会源源不断流入三国,但朱慈燃还是放开了。

        他心里十分清楚,眼下大明需要一个繁荣的经济市场,因此放开海关是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事实证明,他这样的做法无比正确。

        伴随着部份出口商品的限制解除,大明的市场再度扩大,进而影响到了民营工厂的不断增多。

        对于民间商人来说,国内的市场虽然已经被固化,但国外的市场依旧还是一片蓝海。

        在大明影响不到的地方,皇店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欧洲,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价格取胜。

        民营对国营的优势在于,他们可以不断压缩成本而皇店不行。

        在大明规定的工价上,部份皇店工厂只能保持着每日三十文的价格,而民营可以采用最低工价的二十文。

        这么一来,两者就有了十文的利润差距,而民营商品完全可以用比皇店更低的价格来进行价格战。

        尽管他们压榨了工人,但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大明需要解决的是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

        比起三十文的工价,一年只能有四五个月有工作。

        全年都有工作,但工价二十文的工作更能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

        只有大部分人都有了工作,才能进一步的解决工价问题。

        这些手段,是朱由检通过书信来教导朱慈燃的。

        尽管他有时候很想证明自己,但在经济问题上,他还是很清楚自己不如自家叔父。

        因此,在他听而任之的做法下,大明的政策很快出现了成绩。

        乾圣二年正旦朝会上,户部尚书陈廷敬揭露了大明在去年的政策成绩。

        在大基建和城市招工的背景下,京城百姓的稳定就业人口增加了两成,地方县镇增加了一成。

        看似不多,但如果一步步来,那大明的经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的成绩,更加坚定了朱慈燃的想法,他对于朱由检提出的建议一一施行,而与此同时的世界也在各自享受着大明商品带来的便利,这其中以粮食为主。

        在小冰河全球粮食减产的背景下,拥有化肥的大明宗藩体系成为了对外出口粮食的大户。

        据英国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艾萨克·牛顿的统计,从1672年2月到5月,伦敦港接收了大约两千万磅的粮食,折合为明制一万五千余吨粮食。

        此时,整个伦敦城居民是二十万人,这些粮食足够伦敦城的居民吃两个月。

        同样的,大明宗藩体系下的粮食也不断流入拥有海岸线的各国,并以极低的价格抢占当地粮食市场。

        六月,法国财政大臣向路易十四建议,希望禁止大明宗藩体系粮食涌入法国,但遭到路易十四拒绝。

        路易十四拒绝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正准备对外发动一场战争……

        (本章完)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