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拨刀相助_永不解封的档案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下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拨刀相助

第(1/3)页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来自日本大本营的命令,解除了以前对华中方面军进攻南京的限制。

  这次解除命令,即有受到战场上第十军擅自进攻的影响;也有以常凯申为首的南京政府坚决抵抗,不跟它们和谈的影响。

  原本日本国内的战略部署大方针一直都是:它们的队伍从东北出发,一路慢慢蚕食这个国家的领土。

  吞掉一块土地,就好好地经营起来,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麻痹着这块土地上的那些军阀。

  然后再用伪满洲国的名义统治这个国家。

  对于南京政府,日本方面一直就是想要用和谈来稳住。

  只要双方不撕破脸,南京政府不公开宣布、提倡抗战就行。

  这样日本帝国就能够慢慢蚕食这个国家的所有土地。

  由于去年的一场政治事变,这块土地上的红色组织提出来全国人民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一起团结起来联合抗战。

  被软禁起来的常凯申不得不接受了全民抗战政策,整个国家从那个时候起,国策已经改变了。

  常凯申把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逼于形势不得不暂时放在一边。

  开启了真正的抗战模式,淞泸战役就是他精心策划的一次战役。

  开启战役的目的,常凯申想要的只是把日本人在上海的驻军赶出去,稳固南京政府首都的安全。

  否则的话,整个国家最繁华,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华中地区,就一直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

  他就算是在南京也是坐立不安的,毕竟以前的时候,日军驻扎在上海,那个时候南京政府跟它们的关系还没有撕破。

  现在不一样了,双方已经事实上的成为敌对国,驻扎在上海的日军已经成了南京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此常凯申是下了大力气,做好了万全准备才开战的。

  只不过这次战役,他的目的一个也没有实现。

  驱赶日军这个目的没有实现,联合友邦也没有实现。

  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力量,还是没有实现。

  唯一让常凯申可以安慰一下的是:这次战役中,整个国家空前的团结,让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整理全国军阀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常凯申从来没有想到过:这场战役,竟然能够得到全国所有人民,所有军阀的一致赞同。

  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所有军阀都出枪出人,一致对外。

  这次全民族的空前团结一致,不只是让日本人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意志。

  也让全国的很多有心人看到了常凯申在这个国家的号召力。

  连常凯申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场战役打响以来,他的人气竟然有这么高。

  这也表明了整个种花民族,对于抗战的热情是有多么的高涨。

  现在这种情况,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个国家是不可能投降的。

  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

  战斗进行到现在,日本国内期望的用武力压迫国府和谈的幻想破灭。

  他们想要继续用武力攻下南京,作为和谈的筹码。

  在它们眼里,屈服于武力之下,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为它们一直都是这样,屈服于强者,宁愿跟强者当奴仆,也不跟弱者做朋友。

  从这个时候开始,日军开始全面向锡澄国防线进攻。

  整个锡澄线上,烽火四起,战斗激烈,处处都是国军跟日军的战斗。

  只有江阴要塞,突然之间静了下,好像是一个世外桃园一样了。

  大战前的宁静,就是现在江阴要塞上最真实的写照。

  前线打得非常激烈,这两天整个江阴要塞上空,连一架敌机都没有。

  长江江面上,以往还有些日本小型炮艇跑过来挑衅,这必天也没有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暴风雨前的宁静。

  林凡抓紧时间,在演练队伍,整个特种纵队已经开着汽车沿着整个江阴要塞的炮台演练过四次。

  防守要塞的五十军的两个师:一一一师和一一二师加上一零三师,全都林凡的这支队伍熟悉了。

  他们这些天,第天都能够看到林凡带着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开着汽车就在整个防区里面运动。

  并且这些兵在运动的时候,每个人都携带着全套行军装备,扛着一箱弹药。

  就像是一群天天在搬家的蚂蚁一样。

  特种每天必须拉练一次,每次都是全队出动,护着十二辆汽车,带着所有装备。

  林凡这是在演练最后撤退时候的情况。

  二十三日,林凡率领着这支队伍,过了江阴县城,一直向前行进,一直向着无锡境内开拨。

  这是特种连演习的时候,拉练跑得最远的一次。

  林凡要求全纵队的每个分队,都要熟悉江阴周围的所有路线。

  等到真正撤退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这里的每一条道路,都可能是撤退路线,现在只有几个分队长知道:江阴要塞最终是不会死守的。

  保卫江阴的总司令是刘兴上将,下辖五十七军的两个师加上一零三师一共是三个师。

  二十三日,从吴福线上撤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